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开云手机版APP下载·(中国)开云有限公司官网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磐安县政协 > 文溪课堂

影像四十年(1983-2023)| 王洪波:宁波中学重回大皿

发布时间: 2024-03-19 10:55 来源: 磐安县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字号【

宁波中学与大皿群众一起建造的校舍(1992年) 


这张照片是1992年7月15日,由李永培、林小鹏、金永亮、杨榕楠等老师组成的宁波中学内迁考察队一行来到大皿时所拍摄的。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春,宁波中学结束在大皿的三年办学,迁回宁波。中间隔着千山万水,交通不便,彼此似乎从此相忘于江湖。近半个世纪以后,考察队一行以“寻根”的心态,追寻先辈足迹,沿着内迁路线,再次“回”到大皿,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这张照片之所以珍贵,一方面是因为照片上的建筑是宁波中学与大皿群众通力协作的杰作,是大皿羊氏节食兴学、急公好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宁波中学与大皿深厚历史情谊的见证。1945年春天,抗战已经持续近八年,返回宁波似乎遥遥无期,加上学校规模日益扩大,大皿羊氏所提供的房子日渐不敷使用。为了长远计议,就有了这幢由宁波中学出资,大皿族人出物出地、出工出力共同建造的校舍。另一方面是因为这幢校舍在他们到来后不久就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目前所能找到的唯一一张照片。


归去复来兮,考察队一行受到县教委和双峰乡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大皿群众纷纷涌上前去,看望这些阔别已久的“亲人”。考察队在大皿期间凭吊历史遗迹,拜访校友,与大皿群众共话往事,组织筹建宁波中学磐安校友会,发掘了许多原始资料,拍摄了大量照片。随着考察队的到来,宁波中学与大皿中断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情谊也就慢慢续上了。越来越多曾在这里求学过的宁中老校友不顾年高,不辞辛劳来到大山深处的大皿,看一看这个萦绕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战时桃源”。义乌的吕龙水校友,少小离家老大回。浙大一毕业就支援边疆建设几十年,回到老家后不久就利用到安文开会的机会,坐着中巴车风尘仆仆地来到大皿;参加工作后一直在蚌埠工作的徐海荣利用回东阳参加侄儿婚礼的间隙,专程来到大皿……


1996年,赵仲苏校长夫人徐琴女士在去世之前,将自己一辈子省吃俭用存下的一万元钱寄给双峰中学用以改善办学。她家经历了“文革”的动荡,有价值的东西被搜抄殆尽。后期依靠女儿以及赵校长的学生周济生活,加上身体也不好,攒一万元很不容易,这一万元背后,凝聚的是无价的情谊。宁波中学也用同样的方式来回馈双峰,1999年9月20日,时任校长蒋裕源率队来到大皿,此行的目的就是在双峰中学设立“赵仲苏奖学金”,用以资助品学兼优的双峰学子继续求学。


2000年12月,作为特级教师的原宁波中学校长陈守礼受金华市教研室邀请参加金华市数学年会。起初他并不愿意去,当他得知会议在磐安举办时,想到“那里有宁中抗日内迁的终点大皿,一个梦萦之久的圣地”,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利用会议的间隙,陈校长到大皿进行他的第一次“朝圣”之旅。陈校长的到来,进一步加深了宁波中学与大皿的感情。2001年,宁波中学联合双峰乡人民政府在现双峰乡幼儿园 (原宁波中学校本部羊氏大宗祠所在地) 树立了宁波中学抗日四迁大皿校址纪念碑,共同铭记这段光荣历史。在纪念碑的背面还刻写了1946 年宁波中学回迁前赵仲苏校长对大皿羊氏留下的情真意切的《感谢状》:“大皿羊愔公下祀孙,对本中学应变迁校赞助甚力,并出资修理祠宇,新建校舍,开辟操场,铭感之余,谨此志谢此状。”


2016 年后,宁波中学每年都会利用暑假时间组织师生“重走抗战内迁路”研学实践活动,到大皿来重温那段在抗战烽火中艰苦办学的难忘历史。他们参观旧校址,拜访老校友,与双峰小学开展结对活动,并签订“手拉手结对帮扶”协议书,发起设立“赵仲苏奖学金”,奖励双峰小学的优秀学生。为双峰小学的学生开设科学、英语、朗诵、美术、模型等喜闻乐见的课程。宁波中学师生还通过书信交流、快递物品等方式与部分学生建立长期结对关系,深化村校友谊并使之历久弥新……



宁波中学学生重走内迁路(2019年)


2020年,为了能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这段历史,一群致力于保存这段历史的民间志愿者提出筹建“宁波中学抗战内迁大皿纪念馆”,这一设想得到宁波中学及双峰乡党委政府的鼓励,得到许多在大皿求学过的老校友及其后人的支持,得到许许多多热心人士的无私帮助。双峰乡政府出面解决场地问题,宁波中学捐赠一部分抗战期间宁波中学在大皿时期历史资料,并提供5万元经费。赵仲苏校长的外孙女刘晓全老师捐出赵校长用过的皮箱。羊旭华捐出省立宁波中学木刻印章。永康的胡华钦老校友,捐出自己珍藏近八十年的同学录以及日记、作文。东阳的杜义兴老校友特地把自己当年在大皿写的作文、日记本等送来。北京的钱汉卿老校友以及远在海峡对岸的楼思仁老校友都特地为纪念馆寄来自己的书法作品……


宁波中学师生为“校友”羊省三过百岁生日(2019年) 


在宁波枫林晚书店老板郑永宏的牵线下,澎湃新闻记者龚晶晶特地来大皿采访宁波中学内迁大皿这段历史,写下了《中国至暗时刻的星辰:战火中的宁波中学》,在当月澎湃新闻的点击量中位居榜首。金华日报的孙媛媛记者,也因宁波中学内迁大皿的历史初次接触大皿,便一发不可收,多次来大皿,从不同角度采访报道宁中的“故事”,相继发表了《大皿三年,于乱世坚守一方学习的净土》《三年呵护,三十年寻找——宁波中学内迁大皿纪念馆落成》《深读:七十多年前的宁中学子,大皿在找你们》等系列报道。县政协与县档案馆也非常重视,专门组织县内文史爱好者开展走访调查,抢救性挖掘这段烽火求学的历史,出版了《宁波中学在大皿》一书。


在各方力量的积极推动下,2022年7月15日,利用疫情暂缓的间隙,“宁波中学抗战内迁大皿纪念馆”正式开馆。时任县政府副县长吴进州与宁波中学老校长陈守礼、李永培,党委书记奚曾辉,双峰乡领导班子与各村党支部书记,赵仲苏校长外孙女刘晓全女士及宁波中学师生代表、校友代表等百余人参加开馆仪式,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纪念馆通过历史文献、文物展览、旧址重现等方式,展示宁中抗战中薪火相传、弦歌不辍的光辉历程,再现了峥嵘岁月里师生与大皿乡亲“同住一屋檐,同饮一缸水”的深情厚谊,是传承教育文脉、延续两地情谊的重要载体。


归去一少年,复来已耄耋。近八十年后,那时的懵懂少年都已成为饱经风霜的耄耋老人,他们依旧心心念念牵挂着大皿,再度来到大皿,诸如陈大云、施姬周、杜义兴、羊周基、孔金良、吕龙水……薪火相传,根脉相续。许多当年的老师、校友或许早已不在人世,他们的后人沿着他们执教、求学的足迹光临这个浙中小山村。赵仲苏、吕渔溪、胡鸿章、吕祖荣、赵凤翔、施姬周等后人纷至沓来……


他们的到来不仅传承历史、延续友谊,更是为了铭记大皿民众与宁中师生患难相恤、同仇敌忾的悲壮历史。这段历史是宁波中学自律、自立、自强的办学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山容万物,坚如磐石”磐安精神的生动实践,是属于磐安人民与宁波中学的共同宝贵财富。


作者简介:王洪波,磐安县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