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开云手机版APP下载·(中国)开云有限公司官网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磐安县政协 > 文溪课堂

影像四十年(1983-2023)| 省委宣传部结对帮扶记

发布时间: 2024-03-21 11:21 来源: 磐安县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字号【

信步村内,看着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别墅,一条条平坦宽敞的水泥路,一个个绿意盎然的美丽庭院,我做梦都想不到这辈子还能过上这样的幸福生活。


回想二十几年前,我们下溪滩村人多地少,经济结构单一,许多村民都纷纷外出打工。村内各种基础设施落后,道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住的都是木头结构的老房子,门前屋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是一个典型“脏乱差”的落后村。


新农村改造前的下溪滩村(2000年) 


结对帮扶帮出致富新路子

自2000年开始,这一切开始悄然发生了变化。那一年,省委宣传部结对帮扶我们尚湖镇,给我们带来了资金、人才、项目、技术等各种支持。在他们的精心指导和全力帮扶下,我们不断挖掘增收潜力,努力拓宽收入渠道,凭借着季节、气候、生态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茄子、辣椒、茭白等高山蔬菜,经济收入不断提高。


特别是2013年7月,省委宣传部为了激发帮扶内生动力,改“输血”为“造血”,为我们尚湖镇量身打造了“农民收入三年倍增计划”,提出“到2016年,尚湖镇全镇农户人均纯收入比2013年翻一番”的增收目标。为此,省委宣传部组织力量对我们全镇的农业结构以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比如,在上溪滩村试行茭白田套养甲鱼,帮助倪董村引进农业企业发展花卉种植,栗树山村利用香榧种植发展林下经济……我们下溪滩村则结合茶叶优势,推广茶叶新品种、改造低产低效茶园、引进红茶加工技术和试种双季茭白等。


2014 年,在省委宣传部的鼓励支持下,村民陆续在自家地里更新种植了浙农117、龙井43、乌牛早、白茶等茶叶新品种。村里的依山茶场则与省供销联社合作,成功把夏秋茶开发成香茶、红茶等茶叶新产品,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龙井茶只侧重于炒制春茶的茶叶生产模式,延长了茶叶产业链,使茶园亩均收入达到5500元以上。我们村地处高山台地,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夏秋气候凉爽,加上水、空气、土壤无污染,是生产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的理想地域。省委宣传部因势利导鼓励我们扩大高山蔬菜种植面积,实施良种良法种植,推广双季茭白新品种、茄子嫁接新技术。得益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所产出的茭白、茄子,在温州、宁波、杭州、上海、苏州等地的市场上颇受消费者青睐,每天到村里收购的商贩络绎不绝。这一切都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省委宣传部的领导把农民增收致富一直挂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中。2015年2月25日,春节上班后的第一天,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葛慧君就来到我们村,走进茶叶基地,问农事,访民情,面对面听取老百姓的心声,与我们共同探讨如何将“农民收入三年倍增计划”抓好抓实。

时任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葛慧君(左四)在下溪滩村茶叶基地调研(2015年)  


“农民收入三年倍增计划”替我们选准了定位,把准了方向,落到了实处,结出了致富之果。随着低产低效茶园改造的成功实施和无公害高山蔬菜影响力的持续扩大,我们村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7243元提升到2016年的15265元。村民的腰包鼓了,干劲足了,说话也有底气了,要求改变村庄落后面貌,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其实,早在2007年我们村就提出过开展旧村改造的计划,后来因为建设资金、群众矛盾等各种原因,这个计划成了泡影。收入增加后,这次我们才得以真正把新农村改造计划落到实处。


结对帮扶帮出村庄新面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4年,我们村选出了新的“当家人”韦武斌。他看着几十年一成不变的落后村貌很揪心,下决心放弃高收入回来建设家乡。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顺应民心进行旧村改造。俗话说,“千难万难,征地拆迁第一难”。为了让村民们看到村里旧村改造的决心,他率先拆除了自家的房子。在村里安置屋基的时候,他多次中标,但最终都把屋基指标让给了更需要建房的农户。他带着村两委干部不厌其烦地往农户家里头跑,耐心细致地做工作。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他们工作走在前、干在先,为旧村改造开了好头。村民们都被他们的执着和真诚所打动,转而成为旧村改造的支持者、参与者,拆房大难题得以破解。


新农村改造后的下溪滩村全貌(2022年)


拆除旧房后,村里及时安置屋基,旧村改造如火如荼展开。不到三年时间,一幢幢经过精心设计、结构新颖的别墅拔地而起。村民从破旧的泥瓦房搬进崭新的小洋房,圆了多年的安居梦。


我们村集体经济薄弱,在省委宣传部和各级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用于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民生事业建设。2016年,我们村结合“百花村”建设,对沿溪、村口景观进行提升改造,相继完成游步道、栏杆、卵石路等项目建设,村庄面貌得到明显改观。2017年,又开展“十美村”创建,一举拆除交通主干道沿线20多间“沿街”附房,引导村民进行美丽庭院建设。村集体组织建设了村口牌坊、文化公园、停车场、金竹弯景点等十多个项目,成功获评全县首批“十美村”。2018年,我们村还被评为“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

结对帮扶帮出精神新风貌

在新农村拆迁改造这一“破旧立新”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内外兼修”,既要村容村貌的“面子”,又要文明和谐的“里子”;既追求“获得感”,也追求“幸福感”。与其他村相比,这一方面我们有先天优势,那就是来自帮扶单位省委宣传部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与资金帮扶。


2013年5月23日,全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后,我们村就积极响应,筹资兴建文化礼堂。2015年1月17日,村里的文化礼堂正式落成。后来,还陆续建成了与之相配套的文化广场、儿童乐园、灯光球场、健身广场,并将原先的一个小戏台改建成为乡村大舞台。


文化礼堂建成后,我们着力将文化礼堂打造成群众乐意来、坐得住的精神家园,坚持“建管用育”一体化,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我们将村庄变迁、民规民约、传统文化融入文化礼堂中,建成了村史馆。利用省委宣传部、省作家协会送来的各种书籍,建成了图书阅览室。另外,我们还常态化地组织开展理论宣讲、健康讲座、文体娱乐等活动,发动群众参与,提高文化礼堂使用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村是全县较早举办农村春晚的村。自2014年开始,村里每年都会举办春节文艺联欢晚会。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用歌曲、舞蹈、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把发生在身边的动人励志故事搬上舞台,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2019年,我们村的文化礼堂被评为“省5星级文化礼堂”。


时任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国贤(左三)在下溪滩文化礼堂调研(2020年4月) 


结对帮扶帮出发展新势头

近年来,我们在省委宣传部的帮扶指导下,积极探索将家门口的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在擦亮农业这一传统优势产业“本色”的同时,另辟蹊径,推动产业融合,打造特色展馆,发展旅游民宿等新业态。


2018年,我们村结合磐新公路建成后交通改善与周边高山蔬菜种植面积大、品质好的区位优势,出资建设了一个占地740多平方米并配套有冷库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收获时节,每天都有几十吨的高山蔬菜由这里发往全国各地。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建成,不仅方便群众售卖还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每年仅市场摊位、冷库租费,就为村里带来近5万元收入,再加上利用市场屋顶的太阳能发电,又为村里带来11万元绿色收入。


2019年,省委宣传部干部倪佳凯下派到我们村担任农村指导员。一上任他就与村干部商议,如何利用新农村建设成果,盘活闲置房产,实现农房变客房,让群众在家就有收入,在家就能致富。倪佳凯充分调动省委宣传部的“资源”,多方协调沟通,委托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文峰与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团队,以我们村为重点,制定尚湖镇旅游发展研究报告,引导村民发展民宿、投身三产。通过专业设计,我们村庄更美了,景观节点更靓了,到村里观光的游客也更多了。为此,村民的心思也跟着活络起来,当年就有10户村民将自家庭院打造成别具一格的民宿。在倪佳凯的精心指导下,我们成功创建了“浙江省AAA旅游村”。


在省委宣传部的协调下,县委宣传部和相关部门将玉山台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项目建在我们村,并落实90万元专项资金,还帮我们邀请专家团队进行规划设计。2020年,玉山台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落成开放。非遗展馆由前、中、后三进组成,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集会议、展陈、书吧、茶吧和舞台等功能为一体,最大的特色就是以非物质文化展示为主题,将龙虎大旗、大凉伞、花灯、船车等数十种磐安非遗文化呈现出来,为我们村的旅游发展增添了新元素。


玉山台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2019年)


通过这几年的发展,茭白逐渐成为尚湖乃至临近乡镇的农业支柱产业,玉山台地成为国内最大的连片高山茭白基地之一,磐安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高山茭白之乡”。2020年,村里依托这一金字招牌,以茭白为媒,举办首届高山冷水茭白开采节。另外,还引进了磐安尚富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1000平方米金线莲培育基地,发展高标准农田近千亩,不断探索“农业+旅游”新型发展道路,积极培育民宿经济和乡村旅游新业态。2020年,我们村被评为“第二批省级农村引领型社区”。


如今的下溪滩从昔日的落后村华丽转身,成为处处是景、时时宜游、人人向往的新农村。生态优、村庄美、产业兴、乡风好,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下溪滩由里到外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一切离不开党员干部的辛勤付出;离不开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省委宣传部一以贯之的帮扶指导,葛慧君部长、朱国贤部长、唐中祥副部长、胡坚副部长、盛世豪副部长、来颖杰副部长先后到我们村调研指导,替我们把脉问诊,出谋划策。


作者简介:口述者,胡佩岳,磐安县尚湖镇下溪滩村支委、村会计。整理者,王洪波,磐安县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